公司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此次对外投资公司领导层经过深入讨论,资金方面可以放心。对于此次投资目的,震裕科技表示,该投建项目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产能配套的需求,除了扩大产能外,还有利于建立规模优势,降低公司生产经营成本。
(亲爱的姚燕丹医生,去了哪里,时长共2分29秒)
亲爱的姚燕丹医生,去了哪里
▐ 编者按
姚燕丹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教授、博导,全时派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任党委委员、副院长、工会主席,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2024年11月21日,姚燕丹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年仅54岁。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教授、博导姚燕丹
“我们这些当医生的,其实都见惯了生离死别,但是当他走了,心里还是过不了这道坎。”
直到现在,还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姚燕丹的离去。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以下简称“深汕中心医院”)乳腺外科的诊室大门上,还挂着写有姚燕丹名字的指示牌,桌子上还留着他签过名的患者病历单;深汕中心医院的行政楼里,他的办公室还保留着,只简单地摆放着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柜、一张沙发和一台电脑——就是在这里,姚燕丹要每天工作到深夜;在他为患者开通的工作微信里,不断还有患者发来信息:“突来的噩耗,不敢相信,真的很心痛!”
人们不敢相信,他们亲爱的“姚医生、姚老师、姚教授、姚院长”,就这么离开了,留下了他未竟的科研、没做完的手术、慕名而来的患者……
“我们这些当医生的,其实都见惯了生离死别,但是当他走了,心里还是过不了这道坎,感觉他好像只是暂时离开了,就是怎么也找不到他。”在汕尾市卫生健康局挂任副局长的深汕中心医院影像技术专家曾伟科说。
姚医生不在诊室里
2024年11月21日早上8点,深汕中心医院门诊楼二楼,乳腺外科医生李少钟没有像往常一样等到姚燕丹。
李少钟感到有点奇怪:“平时姚教授总是提前半个小时就到门诊,今天怎么这么晚还没来?”
姚燕丹这天并不在汕尾出诊。他一周有两次门诊,周三在汕尾,周四在广州。但他总在周四早上,从汕尾返回广州之前,到乳腺外科的门诊看看。他放心不下病人。
作为乳腺肿瘤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的专家,姚燕丹的门诊“一号难求”。陈蓉仪是姚燕丹的跟诊护士,她说,姚燕丹的门诊号源本来是30个,后来一直加号,从30个加到50个,又加到60个,有时候,一次出诊要看80个号,经常从早上看到下午。
“姚医生还觉得自己的专家号费用太贵了,总是让我跟医院反映,把他的专家号费用降一些,后来从100元降到了80元。”陈蓉仪说。
“姚教授总是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姚燕丹多年好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吴畏对此印象深刻,“其实,很多看姚医生门诊的病人都知道,就算挂不上号,但只要你来了,姚医生肯定会给你加号。他总是跟我们说,病人大老远跑过来一趟不容易,能看的都要尽量看完。”吴畏说。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高峰年龄在45—55岁。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姚燕丹知道,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键。所以,他才会坚持看门诊,不停给患者加号。
开诊时间到了,姚燕丹还没有出现在诊室。
看门诊的过程中,李少钟时不时往外瞟,希望姚老师能像以往那样,出现在诊室外面,带着平和亲切的微笑。
接近9点,李少钟终于等来了一通电话:“姚教授出事了,现在在急诊抢救。”
姚院长不在高铁上
11月21日是周四,按原计划,姚燕丹这天早晨要坐高铁从汕尾返回广州,那里还有门诊等着他。
2020年10月开始,姚燕丹就过上了每周广汕两地往返的生活。周日下午到周四早晨,姚燕丹在汕尾工作,周四上午至周六,他返回广州工作,期间,每周有两天要开展手术,有一天的时间是专家门诊和团队指导,以及每天数不清的会议交流、项目汇报……
深汕中心医院筹建时,姚燕丹已经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工作了20多年,时任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已经功成名就了。但当深汕中心医院党委书记李国成找到姚燕丹时,姚燕丹还是义无反顾来到深汕中心医院。
“姚教授是揭阳人,他深知粤东人民对医疗资源的渴望。”李国成说。
以往,汕尾乃至粤东的患者碰上疑难重症,常常要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求诊,不仅舟车劳顿,就医成本也大,能在“家门口”把病看好,是粤东、海陆丰地区人民群众最朴实、最迫切的愿望。
2020年,姚燕丹加入深汕中心医院筹建小组并担任副组长,参与医院的筹建过程和医院开业各项准备工作。
医院的筹建,有大量的事务需要姚燕丹处理。“他不仅仅要看门诊,要做手术,院区启用后,他还分管了科研及学科建设、人事、护理、招采、工会等等管理工作,很多事情他都亲力亲为。”李国成说。
医院刚开始建设的时候,周边都是工地,除了建好的大楼,里面什么都没有。李国成记得,当时要一边建设一边开业,他经常看到姚燕丹和同事们一起搬搬抬抬。
在姚燕丹与筹建小组成员的努力下,2021年,深汕中心医院门诊、住院部顺利如期运营。
2021年,姚燕丹开始常驻汕尾,成为深汕中心医院“开荒牛”专家之一。
姚燕丹与其他班子成员一道,带领全体员工,在短短三年内把深汕中心医院建设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医院日均门急诊量3500人次、住院1000人次、手术量100例次,床位使用率达到95%以上。
“老区人民有需求,我们就来了。”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姚燕丹这么描述他来汕尾的原因。
姚燕丹离世后,清点他的遗物时,有一沓厚厚的高铁票。2023年,广汕高铁开通运营,姚燕丹几乎每周都坐高铁往返。
“他经常跟我开玩笑说,自己是把高铁当地铁坐,忙的时候,一天要坐四趟。”吴畏说。
11月21日这天,汕尾至广州的高铁上也没有如往常一样出现姚燕丹的身影。
姚主任不在手术台旁
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返回广州看完门诊,周五和周六两天时间,姚燕丹会在手术台旁度过。同事们都知道,姚燕丹总是常态化开展“周末手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尽力帮助患者摆脱病痛。
作为多年的好友、同样是临床医生的吴畏,对姚燕丹手术风格的评价,是一个字:“稳”。
“在手术台上,他可以说是运筹帷幄。每次给患者手术前,他都会准备好几套方案,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到,想得非常细,手术前怎么准备,手术中遇到突发情况怎么办,手术后怎么护理等等,而且他都会很详细地跟患者沟通,所以患者都非常信任他。”吴畏说。
大多数患者不知道的是,他们眼中的这位“工作认真、答疑耐心、医德高尚、温和儒雅”的姚教授,一开始并不是从事乳腺肿瘤临床工作的。
大学毕业后,姚燕丹当上了一名普通外科医生。当时,针对乳腺癌患者,常用的外科治疗手段是“大块切除”。这一手术方式,对女性的身心创伤很大,很多女性患者因此产生自卑心理,难以进行社交活动。
这对姚燕丹触动很大。在姚燕丹报考博士学位的时候,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正好开始了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这一新理念的探索。这一理念倾向于减少创伤,保留乳房,致力于让女性既能保住健康,又能留住美丽。
这一理念打动了姚燕丹,他决定报考攻读乳腺外科博士学位,从事乳腺外科工作。
20多年来,姚燕丹做过了大大小小无数台手术,经他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约91%,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与欧美著名肿瘤中心水平相当。
深汕中心医院体检科医生黎哲文回忆,与姚燕丹第一次交流,是在医院的健身房。当时,姚燕丹感到肩膀疼痛,黎哲文学过康复方面的知识,这位被她称为“姚院长”的大领导,竟然跑过来向她请教。
后来,黎哲文才知道,姚燕丹的肩膀疼痛,是因为长期做手术时保持同一个姿势所致。她心里暗暗惊讶,姚院长究竟是要做多少手术,才能让自己的肩膀累伤了?
但姚燕丹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去世前一周,黎哲文发现,姚燕丹心情有些不好,一问才知道,因为他诊治的两个患者,术后出现了并发症。
“其实术后的并发症是一个很小概率的事,是因为他看的病人太多了,所以小概率事件才会发生。但就因为这样,他一直闷闷不乐,一直在跟自己生气。”黎哲文说。
姚教授不在实验室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刘强介绍,以前,中国对乳腺癌的研究一直落后西方数十年,正是在以姚燕丹为代表的这一代医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乳腺癌治疗和科研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逐渐达到了国际水平。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探索。一有空,姚燕丹就泡在实验室里,20多年如一日,为乳腺肿瘤的治疗与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资料显示,姚燕丹在乳腺癌诊疗新靶点、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了50余篇论文,为全球乳腺肿瘤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实践经验。
“姚老师的研究项目,总是跟患者息息相关。”黎哲文说。
比如,腔镜微创手术是近年来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减少患者创伤和加快恢复,但年轻医生难以上手、治疗费用高等,是腔镜微创手术的难点和痛点。于是,姚燕丹着手器械创新,研发出了近10项创新专利,以提高手术效率和增强安全性。
黎哲文回忆,因为自己平时喜欢画漫画,姚燕丹便动员她帮忙制作科普视频,帮他绘制一本跟女性健康息息相关的科普书。“他希望可以通过科普,提高人们对乳腺癌的认识。”黎哲文说。
年轻医护人员的成长,也是姚燕丹经常牵挂的课题。
“姚医生经常跟我们这些护士说,要多出去学习,见见世面,一有外出学习的机会,姚医生有时候甚至自掏腰包,给我们提供学习费用。”陈蓉仪说。
“姚教授总是鼓励我们这些年轻医生,要多参与科研项目,要把临床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才能更好提升专业技能。”深汕中心医院耳鼻喉科医生陈越勃说。
作为姚燕丹在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助手,陈越勃见证了在姚燕丹的推动下,深汕中心医院建立了汕尾首个医学“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获批建设汕尾第一个学科类省级重点实验室——汕尾市省市共建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精准诊疗广东省重点实验室;设立“逸仙深汕科研晨会”和“一对一科研帮扶门诊”,为不同层次的医疗人才提供个性化的成长路径……
但现在,陈越勃再也见不到姚燕丹在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了。
姚医生就在这里
2024年11月20日晚上11点,黎哲文感到一丝不安。这天晚上6点多到9点,她一直在和姚燕丹讨论科普视频的修改。按照姚燕丹的工作作风,黎哲文应该会在11点左右收到姚燕丹“催稿”的信息。
但是没有。
“可能他太累了,睡着了吧。”黎哲文这么想着。
翌日上午7点左右,黎哲文给姚燕丹打去电话,没有人接。
不安的情绪开始蔓延。“姚老师看到我打电话,就算没有接到,应该很快也会回电的。”黎哲文叫上几个同事,往他住的宿舍赶,但依旧没有回应。
7点半,当黎哲文和同事打开姚燕丹宿舍大门时,姚燕丹已经倒在了房间的工作台上,手脚冰凉。黎哲文“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消息传来,正在看门诊的李少钟“整个人都懵了”,正在查房的陈越勃也呆住了。在广州跟班学习的陈蓉仪,在课上捂着脸哭了出来,“前一天我刚跟他请假过来学习,他还很开心”;患者陈阿姨不敢相信,“11月19日,我还在微信上和他交流病情相关的问题,没想到3天后就听到了这个噩耗”;李国成非常后悔,“是我动员他过来汕尾的,我却没有照顾好他”……
2024年11月22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院区(深汕中心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姚燕丹同志,受派在汕尾工作期间因突发疾病于2024年11月21日17时25分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4岁。
姚燕丹的告别仪式,定在11月27日上午10时,在广州市银河园白云厅举行。
2024年11月26日,冷空气携雨入穗。连日来的冷空气,结束了广州自1961年以来的“最长夏季”。天气预报称,27日将有小雨。
当天,可容纳超过700人的白云厅,挤满了前来为姚燕丹送行的人。在深沉的哀乐中,人们穿着素净的黑衣,胸戴白花,谁也没有说话。
在白云厅外面,阴雨没有如约而至。天气晴朗。阳光平等地流淌在广东的每一寸土地上,流淌在诊室还没来得及收走的病历单上,流淌在飞驰而过的高铁上,流淌在安静的手术台上,流淌在银河园外的细叶榕上,流淌在人们的黑衣服上,流淌在生者和死者之间……
亲爱的姚医生,就在这里。他静静地躺在花丛中,像是睡着了。人们轻踱脚步,仿佛怕打扰到他,温柔地走过他身旁,微微低头,向他作最后的告别。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丨陈健鹏 陈海燕 唐勇军 陈地杰
【本文责编】蒋玉 刘树强
【频道编辑】周丽娜 李拉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刘树强 郭芳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